close


我承認,在看小說或電影上,我對一些特定的字眼特別沒有抵抗力。舉凡史詩、過去歷史、虛實互現、戲中戲(書中書),只要出現這一類的字眼,大概10本裡有9本最後都會出現在我的書架上。



要是這個比例代表書的品質該有多好。



風之影有個頗吸引人的故事:不知名作家筆下的角色出現在世界上,焚燬所有這個作家的作品。少年在追查真相的過程裡,探究作家的故事跟他的生命。聽起來不賴的前提,嚴格來講,風之影在交代作家過去的部分,也有不錯的發揮。抽絲剝繭的過程,到知道真相的感觸,這邊是作者發揮最好的部分,不管是故事或是文字。提到文字,薩豐的的寫作給人一種時靈時不靈的感覺。好的時候,有些場景的捕捉頗具有震撼力。不好的時候,就是純粹的做作。書開頭的序把作者跟艾柯、狄更斯等人放在一起,未免也太抬舉他了。



但相較於優點,這本書的問題在於,角色沒有給人一個支持的理由。這本小說的兩條主線:不管是達尼與他可笑鋪陳的愛情,以及神秘作家胡立安的過往,兩者說實在的,都稱不上吸引人。前者花了很多時間在往外發展,卻缺乏角色間的互動及探討,到頭來只是一廂情願。胡立安呢?作者在這裡陷入了典型的狂放文人刻板印象:為了愛燃燒生命,順便才氣縱橫又窮困潦倒。這個公式沒有什麼不好,不好的地方在於,公式是死的,人是活的。角色可以為愛燃燒生命,但那份煎熬呢?那份決心呢?那份互動呢?達尼的問題也是同樣的道理。還有,是只有我,還是有其他人對用性來交代愛這件事感到徹底的作嘔?



除此之外,看完風之影給人一種很奇特的感覺:看了500多頁小說,感受到的內容卻出奇的少。比起主角們,我更喜歡安靜在一旁付出所有的米蓋、悲傷但為了孩子不惜一切的帽子師傅、比重不大但線條清晰的費南鐸神父,甚至是遺忘書之墓的管理員伊薩克。這些角色的描寫跟刻畫都有限,但相對的卻給人無止盡的韻味。這是因為,這些角色是真正的人。他們會哀傷,會恐懼,會在簡單的角色後面傳達那份人世的無奈與瞬息萬變。如果沒有這些配角,這本書充其量只是"廁所讀物",離"小說中的小說"可遠了。至於"長篇巨著的格局,中篇小說的節奏",兩者我看是放反了。



於是到最後,風之影還是一個愛的故事。一段人為了真愛無怨無悔,如癡如醉,不顧一切的故事。這樣的題材就打發時間來說可以過關,但相較於同類型的其他作品,從Josephine Tay類似但細膩深刻太多的時間的女兒、Margeret Atwood複雜但震撼人心的Alias Grace、到Tracy Chevalier比較偏娛樂但文字精鍊許多的The Virgin Blue,風之影只是又一段讓人遺忘的旅程罷了。



註:特別選了外文版封面,比起中文版實在好看太多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kdresd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