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幾年來,記錄片這個名詞的意義開始產生些許改變。在過去,紀錄片代表的是導演透過現實生活裡的素材(或訪談或既有畫面),試著拼湊出事件的原貌,並藉此說出導演想要傳達的訊息。但或許是從Michael Moore開始,紀錄片的意義與過去產生了些許差距。在現在,導演拍攝紀錄片前已經先預想好他想要說的話,然後直接透過各種資訊(Moore扭曲原始素材的名聲一向是惡名昭彰)來傳達自己的理念,重點不再是那個嚴謹考究所獲得的資訊,而是導演想要透過這些資訊直接告訴你些什麼。也因為這樣,紀錄片徹底失去過去所標榜的事實真相,而成為另外一種"真人真事"剪接而成的電影。持有偏見?這當然。但相對的,這裡面也出現了不少娛樂性強的作品,Moore是一例,這篇影評的主題麥胖報告也是一例。



麥胖報告是導演Morgan Spurlock接近於獨力完成的紀錄片,旨在探討速食(主要針對麥當勞)對人健康的影響,以及這些速食業者罔顧人命的態度。導演以自己當作實驗品,試驗如果一個人連吃30天麥當勞而完全不碰其他食物,對身體所產生的影想。整部電影便以導演在這30天裡健康狀況和心理狀況為主,穿插一些專家學者對麥當勞以及的看法(其間順便幫Subway打廣告,畢竟,人總是要賺錢的)。但出於這個實驗本身前提的不可置信(應該很少會有人蠢到連續吃30天三餐都吃麥當勞),電影本身可說是毫無客觀可言。導演的立場相當反麥當勞,他訪問的對象和在30天過程中的一些行為也明顯呈現這個事實,也因此,電影裡的資訊可以說是一面倒的攻擊速食業,完全沒有站在公平報導的立場。但這或許不是最公正的紀錄片,這仍然是一部最有趣的紀錄片。



電影本身結合了各種搞笑方式,從低級愚蠢,到尖銳諷刺,從惡整麥當勞的各幅畫作,到妙不可言的音樂運用。各種不同的笑點接連而來,這也讓電影探討的過程中保持相當好接受的基調(倒也不是說電影本身多艱澀),其中幾幕更是有資格成為紀錄片史上最好笑的片段之一(某位仁兄的抽脂手術、一次與行銷專家的對話、最後的晚餐麥當勞版......)。但除此之外,導演選擇用自己來當做紀錄並且實驗的工具,也使得整部電影跟日常生活十分貼近,讓人比較容易了解且認同導演的生活背景與想法作法(當然,不包括拿自己當白老鼠的犧牲精神),也比較容易感覺整部電影的處境。在上述兩點幫忙下, 整部電影仍成功的傳達了它要表現的訊息。不是很具說服力,但至少像導演所說,可以當做一個真實的參考。



除了電影本身的前提過於薄弱外,在故事主線只是主角連續吃麥當勞一個月下,2個小時的片長似乎稍微長了點。如果能剪掉大概半個小時左右的次級笑話,電影本身不僅可以更加流暢,娛樂性也可以更強。此外,就像先前所提到的,電影的笑點水準並不是很一致,當然有些精彩絕倫的地方,但有些就相對讓人感到有點令人......反胃。



或許麥胖報告不完美,但它不僅真實且充滿幽默感。到頭來,它很諷刺的成為一部宛如速食般的電影:沒什麼營養,但至少吃起來口味不錯,當你不知道該拿什麼下肚時也可以做為一個好選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kdresd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