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還記得當年看教父時,Vito說了句自己至今仍然記憶猶新的話。實際對白已經慢慢淡忘,但句子的大意是這樣的:"1個拿著手提箱的律師可以搶的錢,比10個拿槍的搶匪還要多。"



說實在,不知道是不是這幾年的趨勢,安隆風暴做為一部紀錄片,感覺有些精彩有餘,客觀不足。但比起運用資料行雲流水的華氏911、過度主觀但相當有趣的麥胖報告,嚴肅且深刻的戰爭迷霧,安隆風暴顯得有些敘事不清,輸了近年的經典一截。自己雖然念商,但是面對這種快節奏、事實眾多、需要一定專業訓練的題材只能說是捉襟見肘,還沒咀嚼完上一段故事,下一段便接踵而來。導演的步調控制讓這個問題更加明顯。在步調上,電影前後有明顯的落差。從一開始快到幾乎讓人喘不過氣的開頭前15分鐘,到步調明顯趨緩、敘事較為黏稠的最後結尾,雖然輪廓大概有交代清楚,但對專業性這麼高的題材,還是剝奪了看電影的樂趣。



另一方面,做為一部電影,安隆風暴坦白說也沒有非常成功。別會錯意,它仍然是一部相當有水準的電影/ 紀錄片,只是就探索的角度與深度而言,它都沒有頂上提到的兩部細膩或深入。它把安隆從發跡到顛覆的過程做了完整的涵蓋,但是卻沒有在太多地方去做進一步的延伸。



舉例來說,Ken Lay僅僅在前15分鐘與後段有比較多的探索空間,其他時候頂多只是短短出現或被提及。電影除了到最後20分鐘,似乎都把重心集中在Ken Lay,Andy Fastow,Jeff Skilling三個人上,但做為安隆的董事長,Lay卻是戲份最少的一個。



另一方面,導演提供了相當駭人的音軌,但對於這些東西背後的意義(為什麼會願意支持?員工對情況的掌握?一般人的想法?)卻只是粗略帶過。而除此之外,導演提出了整個產業與人性的貪婪做為最後崩壞的理由,但就像之前所說的,仍然是不成比例。做為而就如同最後安隆選擇用Fastow做為代罪羔羊,導演似乎也對把焦點集中在這3個人身上,其它的議題不是大略提到,就是沒有繼續深掘。這是相當可惜的地方。



不過不可否認,安隆風暴的確也有相當吸引人的地方。從音樂的運用(son of a preacherman可以用神來之筆形容),一些影像的搭配,到後段聲音與畫面的配合與剪輯,中段有大概1個小時,安隆風暴就跟頂上所提到的任何一部紀錄片一樣具有教育意義,一樣震撼人心,一樣帶給人寓教於樂的享受。只可惜前後的表現不如中間,否則今年奧斯卡的肯定恐怕就不僅止於提名。



不知為何,在看安隆風暴時,黑幫電影的橋段持續在眼前出現:Max興奮的跟Noodle說著搶銀行的計畫,想到Henry Hill反覆在銀幕之外用帶著崇敬的口吻述說想混黑幫的心情,Nicky吸了毒後怎樣都撂不倒對手。或許,真的就像教父所說,我們這些念商的,跟拿槍搶劫的混混真的沒什麼不同。喔對,我錯了。念商的危險的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kdresd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