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坦白說,在近電影院看衝擊效應前,我的心充滿了偏見。看看我們有什麼:導演跟編劇是去年奧斯卡最佳煽情獎得主Paul Haggis;演員呢,有連演喜劇都太高估的Brendan Fraser,謝天謝地已經半從影壇消失的Sandra Bullock,明顯需要增肥的Thandie Newton,叫不出名字的饒舌歌手,還有脫口秀女主持人加持,還有什麼比這更不吸引人的?
也因此,我必須說衝擊效應的確超出了我的期望。不多,但的確比我想像中來得好。至於為什麼呢....應該說,衝擊效應並不是它所想為的樣子。它想要成為一部探討種族歧視問題的劇情片,但實際上,它只是一部有些對種族歧視犀利刻畫的肥皂劇。就跟登峰造擊一樣,兩部片子都有些還不錯的演出,一個從表面來看頗有吸引力的主題,以及從頭到尾的煽情與做作。而為什麼衝擊效應要比登峰造擊來的好?很簡單,有誰比擅長灑狗血的編劇更知道要怎麼製造灑狗血鏡頭呢?
先從演出面來看。這部電影,不管角色好壞,坦白說演技都有不錯的發揮。Matt Dillon跟Don Cheadle算是演員群中比較出色的兩個,前者的角色,雖然有點人格分裂,但至少Dillon把一個多層次的角色演得栩栩如生(感覺他有刻意增肥),Cheadle的角色則是較有延伸,算是著墨較多的部分。其他值得一提的還有鎖匠(我真的不知道叫啥)的情緒廣度與Ryan Phillippe的年輕菜鳥。其他演員或許角色較差,但仍然盡力讓演好自己的那一部份。
電影本身的攝影相當美,營造出Los Angeles那份疏離冷漠的現代美。配樂還不錯,只是跟電影本身一樣,有些過度刻意。其他如服裝,製作等都有一定水準。
那麼,問題究竟在哪裡?問題就在於,導演一方面拼命要把種族歧視問題塞進去,一方面又拼命加糖霜,想要討好主流觀眾。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一方面每個人嘴裡都是種族這種族那,另一方面導演又試圖製造希望,製造一個圓滿的大結局。就種族歧視的討論來說,大約只有一半是有力的(當然,這些部分其實頗值得一看,尤其是片尾Ryan Phillippe與一名搭便車黑人的互動可以算的上絕妙),其他不是讓人覺得歇斯底里,要不就是小題大作,感覺只是無病呻吟,反而降低了電影的可信度。如果沒有對比,每個人都是種族歧視的畜生,那麼有誰會相信這是真實世界?而從肥皂劇的角度來看,電影本身刻意製造的巧合不但不必要,而且其實相當明顯,感覺就是粗糙無趣。有幾段故事單獨拍成電影會相當有可看性(ex. Matt Dillon與Thandie Newton),但整體放在一起,感覺只是不自然且刻意。
而這就帶到這部電影個人最不滿意的地方:有的編劇總是不清楚自己的極限在哪裡。偉大的Robert Altman之所以是大師,就是他懂得去讓一群演員在多重支線的劇情下仍然有相當大的發揮空間,且即使是他也有犯錯的時候。Paul Haggis或許有Altman的野心,但就技巧來說他還差的遠了。好好刪節一下,讓角色互動多一些,並且不要害怕去探索一些比較禁忌的部分(諷刺的是,種族本身就是個相當禁忌的話題),這樣才算是往正確的方向踏出第一步。
聞天祥在評這部片子時說了句個人深以為然的話:"衝擊效應延續了Paul Haggis慣有的強力煽情性以及漂亮銜接劇情的技巧(我指的是前半段)。表面上有著一般觀眾以為的「藝術電影」結構,其實流暢煽情的程度不下所有好萊塢「商業電影」"這部片子簡單的說就是煽情有餘,探討不足。據說Haggis接著要為新的007寫劇本,這才比較符合他的能力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