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其實,到頭來,X戰警三有點像是電玩遊戲。只是很不幸的,現在絕大多數的電玩遊戲都擁有遠比它好的故事,比它好的動作,比它好的發展,比它好的角色發揮空間,比它好的執導。



X戰警三其實一開始不錯,扣掉開場一段完全無用的戲不談,不管是Angel的首次出現亦或解藥的引介都算有經過大腦。只可惜,在開場之後,整部電影就像是馬桶裡的水,手把一按就沿著水管轉阿轉的沖到無窮無盡的廢水裡頭。但,套句Hannibal Lecter的話,在每件事物背後,我們都要去問:為什麼?為什麼X戰警三表現可以如此之糟?是因為劇本設計失當?演員魂不守舍比例錯誤?動作設計不良?導演天生腦殘?還是背後有隻看不見的黑手悄悄影響這一切?



答案是,這有點像是那種詐騙集團電話,明明是百萬選一的機會,到頭來卻是人人有獎。



戰犯一號:劇作家Simon Kinberg與Zak penn。這兩人對這部電影的貢獻真是罄竹難書。很多人寫起動作片劇本講求無為而治,能趕快衝到動作戲就好。這兩位仁兄寫起劇本是自掘墳墓,提著汽油桶去救火,本來尚有可觀的故事硬是被一把大火燒個乾乾淨淨。



先從角色看起。X戰警系列難改編的原因,就在於這系列一直很講求團隊合作,畢竟,這系列名稱叫X-Men,不是X-Man。Brian Singer的X戰警一之所以廣受好評,就在於它即使以Wolverine為故事重心,仍然成功的介紹了不少有血有肉的角色進到故事裡頭。雖然說出場有先後,戲份有高低,總體而言仍然是四平八穩,尚稱滿意。到了第二集,Singer稍微忽略了角色分配,把重心放在特定幾個新進人物上。但議題本身的發揮,以及Wolverine身世的探究,加上Hugh Jackman不錯的表現,也讓電影評價與第一集不惶多讓。但第三集呢?舊有人物發展明顯失調。James Marsden的Cyclops的確被持續忽略,但在過去他至少還都可以有些表現,現在除了拿奧斯卡必備良藥:"觀看遠方,眼神充滿憂鬱(我知道他戴墨鏡,但他的墨鏡也是充滿憂鬱)"外,連客串都稱不上。很明顯某個女演員在一哭二鬧三跳槽下,戲份的確大幅度提升,但跟過去的連接根本就是不存在(深度也是不存在)。Wolverine就別提了,你確定這部電影真的叫X-Men嗎?我還以為我在看獨立角色的後傳呢!其他的角色?其他的角色?這部電影有其他角色?



那新進角色呢?Angel是免洗筷(秀特效用)。Beast是免洗筷(搞笑用)。Juggernut是免洗筷(搞爆破用)。Mystique是免洗筷(讓大家知道Rebecca Romijn有多正用)。阿對不起,Mystique是舊角色,只是還是一樣是免洗筷。Dark Phoenix一開始的出現頗具震撼力,但到中間卻完全消失,只有最後小露身手,財大氣粗一下。唯一比較有內容的大概是Kitty Pryde,不過看過電影就知道我門檻有多低。



至於劇情,感覺像是高中生做ppt:想盡辦法把最多內容用最小字體塞進一頁投影片裡,至於內容是什麼,誰管他?電影裡頭光是Dark Phoenix的故事就可以拍上三部曲,編劇給她不到十五分鐘的片長,Angel跟劇情百分之百沒關係都有5分鐘左右。而像Leech的背景,解藥所帶來的社會衝突,Magneto的複雜心理,莫名奇妙的愛情戲,連傳說中的Sentinel都出現了一小段。編劇感覺就是只想播種,不想收割,丟一堆材料出來,然後再畏畏嗦嗦的縮回去。整個故事就是塞,塞,塞。整個故事感覺就是為了一幕又一幕的特效打鬥努力,但要安排動作戲?行;連過場都免了,直接開打行不行?不行!



戰犯二號:導演Brett Ratner。Brian Singer之所以可以X戰警拍超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自己也是一個漫畫迷(不過話說Mark Steven Johnson也是漫畫迷,所以我想Singer肚子裡也是有不少料的),也因此他知道整個漫畫轉到大銀幕時應該的走向,也有耐心去經營整個故事線。也因此,過去兩集X戰警感覺像是在累積能量,準備往某個更具爆發力的史詩發揮。當然,大家都知道,Brett Ratner比Brian Singer,有點像是XX比雞腿。不過至少,單就導演技巧而言,Ratner勉強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或許他腦子不行,但基本的Sense應該還在。而現在事實也證明,要他有些基本Sense,或許也是要求太高了。



反正到頭來,進場觀眾又不是每個都是漫畫迷,Dark Phoenix的故事到底怎麼走,誰在乎?劇本不管多糟,只要動作戲拍的好,售票口仍然是人人爭先恐後追趕跑跳碰。只是,過去事實也證明,拍動作戲不是Ratner的強項(話又說回來,什麼是呢),而在這裡,Ratner便也是照本宣科,把原先已經破碎不堪的動作戲,拍的像是小朋友玩家家酒:幻想很多,實質很少。幾段比較大規模的動作戲除了特效好之外,既不緊張,也不刺激。於是主角成為Storm的閃電,Callisto的殘影,Kitty Pryde的殘影,不再是角色本身的危急與犧牲。動作戲的安排,更是讓人啼笑皆非。反派是變種人,好歹也展現一下能力吧,於是每個人平均分一分,除了重要角色外平均一個人大概30秒便領便當,連萬磁王都無用武之地。整部電影除了無趣,還是無趣。當然這不能全怪Ratner,但當動作片連動作都拍不好,你還拍啥?



罵了半天,優點呢?說實在,這部電影特效果然不錯,可能兩億預算裡花掉一億八千萬,剩下的劇本場地一次搞定(莫怪電影本身雖然幾個過去出現場景有一定水準,其他部分都是典型的Ratner式髒兮兮畫面,看過尖峰時刻二的人應該都知道我在說什麼),不過一億八千萬沒白花就是了,幾幕大規模特效的確有水準。這系列主要演員表現雖然整體而言只能算中上,不過在這有略嫌下滑。雖然依舊男的帥女的美,配角群現在非領便當即站在旁邊傻傻看,完全沒有參與感。唯一表現不錯的應該是Hugh Jackman,其他人都像在夢遊。而就像一開始所說,開頭幾段場景不錯,但也僅止於此,不可再往前。



於是,我們進入頭號戰犯:20th Century Fox公司。在Singer離開,原先決定接手的Matthew Vaughn又決定分道揚鑣後,20th Century Fox不但不把電影計劃稍微做延後,反而在不到兩個禮拜的時間便找來Brett Ratner,又硬逼著他趕在超人前完成拍攝,電影最後品質如此不堪,也稍微顯得情有可原。畢竟,一寸光因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要把整個長時間規劃的電影架構趕鴨子上架,花再多錢都買不到好電影。到頭來,一口怨氣是吐了,但票房收入明顯看出來,觀眾對這種成品就是不甚買帳。而一部原先可能是整個系列最光輝榮耀的時刻,也因此草草收尾,真是嗚呼哀哉,尚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kdresd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