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先不討論電影本身,刺殺尼克森是部很有趣的片子。還記得當初第一支預告片出現在網路上時,Sean Penn剛成為奧斯卡新科影帝,處於演藝生涯的顛峰狀態。而集合了包括Penn、Naomi Watts、Don Cheadle與Jack Thompson的豪華陣容,也讓這樣一部相對非主流的小品電影充滿吸引力。只是突然間,這部電影靜悄悄的上映,靜悄悄的下檔。就連台灣也僅是在幾家藝術電影院簡單上映後便準備迎接小銀幕。究竟是為什麼這樣一部理論上潛力無窮的電影,會形成今天雷聲大雨點小的局面?其實在看了電影後,答案已是呼之欲出。



刺殺尼克森最大的優勢,在於它擁有超出同類型電影的製作與演員。的確,你可以說這些演員本來就不是一線的票房明星,但至少在演技上,這也應該算是獨立製作能找到的最好組合,而演員也成為這部電影最大的資產。Jack Thompson的戲份雖然不重,但仍然成功扮演好一個雖然狡詐但仍帶有一絲善心的商人;Don Cheadle一向是可靠的配角演員,他的Bonny雖除於不佳的環境,但仍保有良好幽默感與價值觀;Naomi Watts在這部電影之前已經在靈魂的重量中與Sean Penn有過合作經驗,但在這裡兩個人的火花卻較不明確(或許也是兩人關係的設定所導致),而她的角色戲份雖是四個主要演員中最少的一位,但角色本身那份疲勞與無奈卻也傳達的相當明確。



只是終究來說,這部電影還是Sean Penn一個人的電影。而他也再次證明,他是中生代最好的男演員之一。整部電影幾乎每一幕都有他的存在,而在這樣令人窒息的壓力下,他仍然可以把一個偏執又價值扭曲的角色演的絲絲入扣,甚至為他爭取到一絲或許不甚應得的尊重與同情,這點令人不得不敬佩。



製作上,這部電影的攝影相當成功,除了營造出電影所屬時代的質感外,較寫實的用色與光影運用也為電影本身的壓迫感添加不少份量。配樂是電影相當特別的一環,大量運用貝多芬鋼琴第五號協奏曲的第二樂章,原先寧靜的音樂卻讓電影本身的那份絕望顯得更加真實,效果十分突出。雖然電影本身成本不高,但在搭景上感覺的出來十分用心,值得嘉許。



但到頭來,傳記電影最重要的,還是角色本身。我們要不對角色產生連結,要不從角色身上學習成長。而刺殺尼克森兩者都沒有。說我是資本主義的走狗也罷,但在電影裡,Samuel J. Bicke從未讓我感到認同。他的處境或許值得同情,但他的所作所為卻肯定不值(之所以稱為"社會"價值觀是有原因的)。或許可以說,他的行為與思考邏輯是在一種扭曲的框架下,正直人所做出的正常反應。但問題是,整部電影裡,他從未被這個社會真正欺壓,反而觀眾只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看到他不斷去怨天尤人,責怪周圍的一切。也因此,他只會讓人感到可悲,卻無法讓人感到可憐。這樣的角色除了做為借鏡,我實在想不出吸引人的地方。



或許會造成這樣的情形,有很大一部份原因要歸咎於劇本。編劇Kevin Kennedy與導演Niels Mueller在電影裡不斷透過角色強調他的可悲,他的無力,他的憤怒與絕望。但他們卻從未想過,讓人去理解或同情這個角色。舉Dan DeLillo在小說Libra中描繪Lee Harvey Oswald為例。Oswald無疑精神上有問題,但DeLillo卻透過各種技巧,讓讀者能夠理解Oswald之所以這樣思考的理由,也因此儘管Oswald最後做出無可挽回的決定,讀者還是可以理解這一切背後的原因。但現在呢?Kevin Kennedy與Niels Mueller呈現一個充滿缺陷的角色。但他們既不把角色的行為合理化,也不提供角色行為異常的理由。社會壓迫?整部電影中看不到一刻是主角真正受到歧視或嚴重的不公平對待。也因此,整部電影反而在過程中逐漸摧毀自己的可信度,到頭來,最後的結局或許反而是整部電影唯一值得同情之處。



而Niels Mueller在執導上也出了問題。他拼命想要強調故事的悲劇性,想要製造那份絕望之情,希望透過這樣的絕望合理化主角的所作所為。但問題是,絕望或許可以合理化作為,絕望本身卻無法被合理化。於是,Mueller拼命煽風點火,越是如此反效果卻越明顯,而近似停滯的步調更讓電影顯得無比冗長。隨著主角走向偏激,觀眾也開始走向崩潰。到頭來,除了無比的空虛,觀眾還是什麼都沒得到。



實在很可惜,這樣的好製作,卻是包裝這樣的一個故事。到頭來,這部電影給我們的教訓是:在拯救一個人前,請先斷定他是否值得拯救。而明顯的,這部電影的主角不值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kdresd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