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被關在一個地下的囚房裡。入夜,空襲來臨,她站在對外的小窗前,無視於身後同伴找掩護的懇求,看著高射砲與燈火,臉上滿是說不出的情緒。是害怕家園受損?親友受傷?還是喜悅人民與自己將要獲得自由?"
上面那段是在看完帝國大審判之後,充斥在我腦海裡的畫面。
嚴格來說,Sophie Scholl是一部很"簡單"的片子。從頭到尾沒有花俏敘事手法,沒有深奧劇情,沒有超過半打的演員,沒有幾個景,連音樂都是典型的小成本製作:電子合成器+鋼琴+合唱團。但是隱藏在這一切背後,是遠勝過億萬製作的故事,演技與張力。或許Sophie Scholl格局遠較去年的帝國毀滅來得小,但所達到的效果與震撼,卻遠較後者大太多太多。
能達到這樣的境界,要歸於導演Marc Rothemund,編劇Fred Breinersdorfer 與全體演員接近完美的互補與互動。首先是Breinersdorfer的劇本。當故事的結局早已為眾人所知,Breinersdorfer用人性與情感為故事添加血肉。從電影一開始,不到5分鐘,故事便直接了當切入到主題:Sophie的被補,審判與行刑。但在整個過程中,身為觀眾的我們開始理解角色的理想,情緒與背景。隨著時間一點一點過去,我們對Sophie的瞭解也更加深入,自然而然能夠與角色產生共鳴,並且進而去接受/思索她的理念。Breinersdorfer將主角描繪成一個平凡的人,但願意為了不平凡的理念,做出不平凡的行為。相較於帝國毀滅,Sophie Scholl明顯在角色的刻畫上要細膩許多。
再來是演員。不管是外表或內在,Julia Jentsch所詮釋的Sophie Scholl都精準到嚇人,拿下柏林影展的影后可說是當之無愧。從一開始被捕的佯裝鎮定,到被拆穿後的正氣凜然,甚至是最後慷慨赴死背後的悲愴與心碎,Jentsch演起來絲絲入扣,完全嶄露了這樣一個角色的那份信念與光芒。看完這部電影,你很難再去想像真正的Sophie Scholl,因為Jentsch已經讓你失去了那份想像的空間。而同樣顯眼的,是Gerald Alexander Held所詮釋的Mohr探長。在這樣一部角色屈指可數,故事集中的小成本製作裡,他與Jentsch間的互動讓觀眾絲毫不覺得時間的流逝。事實上,在短短的2小時內,他們所經歷的情感轉折與成長都強烈到令人窒息。一段在Sophie認罪後的咖啡談話,不但逼出了觀眾的淚水,也昇華了整部電影。而所有其他演員:Fabian Hinrichs狂熱的Hans Scholl、Johanna Gastdorf的善心囚犯Else Gebel、Florian Stetter軟弱但愛家的Christoph Probst、甚至是出場不到3分鐘的Sophie父母,整部電影在演員部分可以稱的上是無懈可擊。順帶一提,德國人選角的功力實在了不起。電影裡,Sophie Scholl面對審判時的法官我一直覺得很眼熟,忍不住問女友是不是在帝國毀滅裡演Goeebels的演員。她回答:"那不是同一個演員,但審判Sophie Scholl的就是Goeebels"。
但整部電影最大的功臣,我想要歸於導演Marc Rothemund。Sophie Scholl並不是一部表面上很吸引人的電影:沈重的題材、悲劇性的結局、壓縮的格局,甚至是低廉的製作成本,但靠著Rothemund,簡單的故事出現無比張力,而在經過略顯混亂的前10分鐘(大概也是全片的唯一瑕疵)後,Rothemund把節奏控制的接近完美,步調既不會快到讓人無法對角色產生興趣,也不會慢到令人感到不耐,而是在緩緩推進的同時娓娓道出Sophie的各個面向與理念。製作方面,在運鏡,取景,攝影上,透過最少的預算完成接近藝術品的質感,也是Sophie Scholl了不起的地方之一。唯一比較可惜的是配樂:不是不好,只是跟電影基調相比有些緊湊過頭了。
如果要跟去年的帝國毀滅相比,Sophie Scholl可以說是高下立判。看電影除了看一部電影的格局之外,也要看它的視角。帝國毀滅擁有相當龐大的野心與製作,但到最後卻被自己的格局拖垮,無法在Hitler以外建立起任何有深度的角色,每個人不是敢死隊就是出一張嘴。Sophie Scholl或許受限於簡單的劇情與故事,卻深刻表達出了人對理念的堅持,在小小的格局中,展現出無涯的視野與關懷。就像一開始所提及的那一幕,因為我們可感覺到Sophie的恐懼與害怕,感覺到她身為一個平凡人的事實,這讓她的行為更加高貴與可敬。而因為如此,她所說出的理想,也才能成為每一個人的理想。就像她在電影裡所說:我只是說出在每個人心裡不敢說出的話而已。在那一刻,Sophie Scholl踏入了不朽名片之林,它終於展現出自己的偉大。
聖經裡曾經說過:"為自己的朋友捨命,沒有愛比這更大的了"。Sophie Scholl則是加深了這句話:為自己的理念捨命,沒有愛比這更大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