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永遠不了解,題材跟類型的差別。所謂題材,指的是電影本身所設定的背景、故事主線或傳達主題用的工具;所謂類型,則是指電影本身的態度、個性或整體給人的感覺。舉例來說,科幻片只是一種代表這部電影把題材故事設定在外太空、高科技產品或科學研究,但它可以是動作片(機器工敵)、可以是驚悚片(異型)、可以是劇情片(索拉力星)。現在的問題在於,很多人把這兩者混為一談,也因此,對特定的題材就自然貼上特定的標籤。
進到所謂的超級英雄電影。的確,這類電影絕大多數的都是以動作為主軸,劇情故事其實只是次要。但近年來,超級英雄電影裡的劇情成分開始慢慢加重,這些強化劇情的電影評價也逐漸提高。如Sam Raimi的蜘蛛人、 Brian Singer的X戰警、Christopher Nolan的蝙蝠俠,甚至是Guillermo del Toro的地獄怪客,都是屬於這股浪潮下的產物,而它們也都受惠於豐富的故事與超級英雄背後的特色。當初環球找李安去導綠巨人浩克,便是希望他能夠為這個原先被片場視為"故事貧乏"的角色加點內涵,而明顯的,李安也把這個期望謹記在心。
撇開動作部分不談,綠巨人浩克的議題探討與故事深度類型電影無人能出其左右。李安在這裡把擅長的父子關係加以變形,透過綠巨人做為譬喻而非主角來做主題探討。電影本身的節奏雖慢,但這讓故事有緩緩展開的空間,也使Hulk的出現顯得必要且不可避免。電影裡角色雖然份量不一,但每個都有一定程度的發展空間和深化,唯一可惜的是Talbot被刻劃為典型的平面反派,要是設計上能更細膩一點,電影裡角色間的互動可以更完美。受傷的記憶與內在是電影最重要的主題,在這裡李安把故事慢慢拉長,讓觀眾可以在真正進入重點前先了解這些角色、他們的行為模式與思考邏輯。這讓電影裡悲劇的成分更加強化,情緒張力也隨之更令人感動。
演員也幫了李安大忙。Eric Bana是我非常喜歡的演員,他一直紅不起來是好萊塢不可思議的迷團之一。他的Bruce Banner或許在一開始比較難親近,但當觀眾慢慢了解這個角色,Bana低調細膩的演技結合李安的執導風格補滿角色本身劇本刻劃上的不足,也讓最後結局讓人不甚唏噓。Jennifer Connelly的Betty Ross相對來說發展不大,但她與Bana間的確有產生火花,本身的魅力也讓角色即使在比較弱的地方,都可以穩穩的帶過去。Sam Elliott的General Ross戲份不重,但他有帶出角色的強勢與較不明顯的溫柔,Nick Nolte的演出有點太過火,但就Bruce的父親,他有那份瘋狂、自大和一種奇特的驕傲。就像之前提到,唯一比較弱的一環是Josh Lucas的Talbot。角色本身平板不說,一向表現不錯的Lucas演起反派感覺味道不對,他的故事也是電影最弱的一環。
視覺上,這部電影的手法可以稱的上具革命性。的確分割與合併畫面已經有24反恐任務加以發揚光大,但在這裡這項剪接技術被大規模使用到了些許濫用的程度。靠著這項技術,雖然有些段落顯得混亂且不必要,但在特定幾段,特別是一段沙漠基地的運送過程中,分割畫面所帶來的各種變化,加上風味獨特的配樂,讓這個橋段在無數次重複觀看後,仍然感到震撼且新鮮。
可惜的是,這部電影的動作戲跟劇情感覺很難結合。幾段比較具規模的動作場景調度略顯粗糙不說,特效對李安不利,有些時候Hulk顯得逼真且線條細膩,但又有很多片段他看起來就只是電腦特效。而動作戲無法跟故事結合也是問題之一:絕大多數的動作戲其實完全獨立於故事之外,這點對向來講究每段戲都有意義的李安算是一個小失敗。
回到一開始所討論的題材與類型問題。儘管李安在綠巨人裡說了一段媲美Icarus神話的悲劇,但這終究是一部超級英雄電影,也因此,觀眾自然而然開始期待李安拍啟動作戲。觀眾根本不在乎這些劇情傳達的訊息和故事主軸,緩慢的堆積沉重乏味、Hulk能力的譬喻與轉化引人入睡,父子/父女間的關係不知所云,大膽多元的漫畫式分割畫面與剪接混亂無用,觀眾只想知道:動作在哪裡?也因此,在觀眾眼中,整部電影就是那麼幾段不甚精采甚至可笑的動作戲,剩下的只是拖泥帶水的冗言冗語。的確,這部電影的動作戲多數拍的只能說勉強及格,但這從頭到尾都不是動作片,動作戲全部加起來也不過將近片長的五分之一,為什麼重要性可以看的那麼高?
到頭來,李安的綠巨人浩克,雖然最後在試圖結合動作與劇情上算是失敗,但至少這是一次光榮的失敗。的確它沒有蝙蝠俠的全面、蜘蛛人的優秀動作、地獄怪客深入的考證,但它也有超過這些電影的故事性跟情感深度。可惜,如果李安能真正對自己的理想堅持,把動作戲再加以濃縮刪減,並花更多篇幅在挖掘角色與建構劇情上,這雖然會是一部最不像超級英雄電影的超級英雄電影,但肯定會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