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9月球漫遊

 

今日電影:

樂透美國夢 Amreeka(07.11.2009,16:20,新光3廳)

2009月球漫遊 Moon(07.11.2009,20:10,信義13廳)

 

 

 

All those moments will be lost in time... like tears in rain

-銀翼殺手-

 

上面那段話,是今天看完第二部電影,Duncan Jones執導的2009月球漫遊後,腦海理所浮現的第一句話。很感傷、很悲哀,很揮之不去的遺憾。

 

沒意外的話,這週末總計得看6部片(已完成一半,但比起很多影癡還是差上一截)。才第二天就已經感覺有點吃不消,很難想像到這個月底,在工作、寫稿、電影、閱讀交攻下,自己怎麼受得了。

 

較無關重要的先。如果說昨天的在愛之中是今年最奇妙也意想不到的美好開始,今天的第一部,樂透美國夢,則把自己又拉回有些無奈、有些殘酷的現實-影展還是會讓人失望。這部由巴勒斯坦女導演Cherien Dabis根據親身經歷所拍攝的移民電影,是部進退維谷的尷尬之作。無疑Dabis在電影裡注入了許多她個人生活的色彩,巴勒斯坦移民這個議題在現今後九一一、後二次波灣戰爭的美國也更值得關注與探討,但Dabis卻在太多地方訴諸類型電影的樣版設計,從角色、處境、對白、劇情發展等,無一不按照類型故事101-意想不到的善良鄰居/同事、主角的道德迷失、種族認同與尋根的辯證、樂天開朗的主角群等等-前行,使電影每踏出一步出乎意料令人激賞的方向,就會往回倒退兩步到突兀而讓人不住哀嚎的類型窠臼。在光譜一端是疤面煞星、光譜另一端是前進天堂下,樂透美國夢遺憾地只是部樂天愉悅、偶爾提供思想但多半看過即忘的"又一部移民電影"。

 

所幸,在樂透美國夢後,2009月球漫遊重新讓人找回經典與感動的價值。這部作品多半時候被視為向去年金馬亦有播映的2001太空漫遊致敬之作,實際看過卻發現與Ridley Scott同為科幻電影不朽標竿的銀翼殺手有著更多靈魂與樣貌的相似。在極簡的設定(從頭到尾幾乎就兩三個景、一個演員(亦或兩個?)一台電腦)下,導演Duncan Jones成功地探討了涵蓋複製人、人格、靈魂、記憶、資本主義與存在本質等宏大議題。扣掉相對較粗糙的第一幕,Jones對電影的掌控熟練而有巨匠之風,絲毫無法感覺出這只是他第一部長片作品。演出主角的Sam Rockwell也幫了導演大忙。在個人愛不釋手的神經殺手後,這是第一部Rockwell得以演出主角的電影。而在90分鐘的片長裡,Rockwell也幾乎是把整部電影一肩挑起,在每一格膠捲中留下自己精湛多變演技的證明。整部電影幾乎只有他一個人獨挑大樑(Kevin Spacey提供了有趣但沒太大變化的聲音演出),他也使盡全力實現了Jones的命題,讓2009月球漫遊越到後面愈讓人緊繃到無法呼吸,直到真相揭露,接著而來的是無比沈重與無奈,最後10分鐘甚至讓人想起銀翼殺手接近尾聲時,Rutger Hauer與Harrison Ford那段在屋頂上的感人對話。的確,2009月球漫遊沒有開拓太多未知的疆土、尚未踏入前無古人的領域,但作為一部科幻片或一位導演的處女作,這依舊無疑是部了不起的成就,也肯定會是自己在年底最愛的電影之一。

 

 

明天是今年第一次三連發。搭配隔天要上班的事實,真正是無奈。

 

下一部:靈魂冷凍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kdresd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