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skdresden/4a3b6462447f6.jpg)
我承認,我不喜歡Stephen King的作品。即使接觸的不算多,我對他那種接近泰勒化生產的小說寫作模式並不是很欣賞。也因此,即使知道如戰慄遊戲、魔女嘉麗等經典的存在,我仍沒有一親芳澤的打算。而唯一一部我真正看完且享受的Stephen King作品改編電影,便是Frank Darabont執導的刺激一九九五,一部電影本身比小說好上太多的作品。迷霧驚魂一直以來號稱是Darabont人生志向中最希望改編的文學作品之一(另一部是華氏四五一度),而依據他在刺激一九九五裡的表現,即使演員與原作-它號稱是Stephen King最好的作品之一-都實在不是我的菜,對電影我仍有一定程度上的信心。結果呢?雖不中,亦不遠矣。
就電影本身來說,Darabont的迷霧驚魂是一部低成本低製作的心理驚悚片。霧裡頭的生物並不是真正的怪霧,被關在屋子裡的人類才是。而在這部份,Darabont是成功的。在綠色奇蹟或刺激一九九五中對情緒的掌握,現在也同樣發揮在迷霧驚魂裡,唯一的差別只在於過去營造的是希望、信任與寧靜,現在則是恐懼、猜忌、瘋狂與絕望。強烈壓力下人所出現的不理性行為,在Darabont穩健的經營下緩緩展現並持續堆積,讓電影即使大多數時候並沒有真正的威脅,那份壓迫感仍無所不在。同時,在必要時候Darabont也毫不手軟,以一種近乎冷血的方式完整呈現生物的殘暴。從一開始門邊的攻擊,到中間一段飛行昆蟲的危機,Darabont直接了當地呈現出這些怪物,卻不會淪為無意義的血腥或暴力,搭配上電影多數時候的壓抑更顯震撼。在宗教狂熱的主線上,也以同樣手法Darabont處理,讓故事和情緒慢慢堆積,而不是一眛地丟出一次又一次疲勞轟炸,算是特別成功之處。
另外,電影本身也從演員上得到不少幫助。Thomas Jane並不能說是一個多優秀的演員,但扣除片頭的熱機階段,當危機開始後,他的表現也隨之增溫。而除了片尾的情緒崩潰有些做作外,大體來說這是他最好的演出之一。相較於Jane,Marcia Gay Harden要來得強烈許多。雖然某些時候她的Mrs. Carmody感覺實在誇張過了頭,多數時候Harden的演出仍值得讚賞,充滿一種病態的狂熱與威脅性。Toby Jones的Ollie是個很討喜的角色,他與Laurie Holden的 Amanda也提供了除了Jane的David之外少數的理智之聲。其他像William Sadler的Jim、Andre Braugher的Norton,都盡力在貧乏角色下提供自己的獨特性-特別是Sadler,他的鄉巴佬性格算是電影少數有趣之處。
製作上,迷霧驚魂就比較一半一半了。一方面,Darabont對攝影與光線的運用讓電影的情緒威脅性增加不少。大霧本身的特效也相當出色,充滿了不確定性與威脅感,幾次怪物在霧中的模糊身影也頗有讓人恐懼的效果。但無論如何,1800萬的預算畢竟仍有所侷限。最明顯的例子是在怪獸第一次真正現身的時候,這部份的特效簡直退步到了電玩過場動畫的水準。而每當鏡頭越努力要針對生物本身做近距離拍攝,結果便往往讓人有些尷尬。
另外,縱使大多數時候表現傑出,Darabont仍有失誤的時候。這反映在他的步調掌握與結局上。即使迷霧驚魂主要依賴情緒堆積而非廉價血漿,電影本身的步調依舊感覺太過緩慢。特別是前後15分鐘,電影大可刪減不少,使得一部僅僅2小時的電影仍感覺有些過長。另外,Darabont改變了書中的結局。即使沒看過小說本身,新的結局還是嚷人感覺相當突兀。可以感覺得出來Darabont試圖營造絕望的努力,但這個結局不僅無法達到他預期的效果,反而顯得做作且不自然,破壞了電影最後所營造的高潮。若停留在較為黑暗的開放性結局-換句話說,讓電影提早大概5分鐘結束,電影所帶來的震撼會好上太多。
的確,迷霧驚魂不是刺激一九九五。比起後者,迷霧驚魂顯得較為粗糙、問題較多,故事本身也較缺乏震撼。但與姊妹作比較下相形遜色,仍改變不了迷霧驚魂本身已經算是水準之上的事實。或許電影本身有其問題,迷霧驚魂大部分時候仍是部讓人坐立難安的驚悚片。而至少在娛樂效果上,它也已經相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