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有哪種類型的片子讓我真正感到深深的無力,那便是為藝術而藝術的電影。我享受毫不掩飾的娛樂片,熱愛偽裝成娛樂片的藝術片,不屑偽裝成藝術片的娛樂片,就只有最單純的藝術電影,我實在無法去預測究竟自己的接受度為何。到頭來,重點不是電影的呈現方式,而是電影的訊息本身-究竟在艱澀的的呈現手法後面,隱藏了什麼樣的創作意念。我可以接受做作,只要這份做作能夠傳達它想要表達的訊息,對我來說便有共鳴。
而全蝕狂愛便是一部我很難產生共鳴的電影。
嚴格來說,全蝕狂愛的問題不是出在它是否與觀眾能有共鳴,而是在於它自己想表達的訊息實在太過含糊不清。拿同樣是傳記電影,同樣以十分藝術手法拍攝的阿瑪迪斯為例:為什麼一樣擁有接近完美的演員表現、一樣具有相當質感的製作、一樣嚴肅甚至艱澀的故事,阿瑪迪斯的評價能遠遠勝過全蝕狂愛?原因除了單純的技術面之外,還包含了一個重要的事實:阿瑪迪斯清楚了展現了它想表達的內涵,並且整部電影環繞著這個主題前進,即使這個主題不是人人皆可接受或面對。同樣是受盡情緒折磨且具自我毀滅傾向的角色,阿瑪迪斯真正傳達了那份天才與凡人間的掙扎與情緒,全蝕狂愛卻顯得過度自溺,以致於失去了故事本身或許擁有的張力,到頭來僅僅是告訴我們這些人做了什麼,觀眾卻永遠搞不清楚,他們究竟為何而做?
頂上的問題主要反映在劇本跟Agnieszka Holland的執導上。劇本方面,Christopher Hampton或許寫過不少好作品(我相當喜歡的沈靜的美國人便是他寫的),但在這裡他的作品與其說讓人感動,不如說是一種單純的困惑。整部電影的內容就宛如平淡無奇的流水帳,記載著Verlaine與Rimbaud間的激烈的關係,卻抓不到關係背後的感情。在他的詮釋裡,Rimbaud永遠像是自然的力量(Elemental或Force of Nature,更精確的說),Verlaine則清晰但接近不可能去喜愛。而雖然Rimbaud的詩理論上具有革命性的情緒與內涵,電影本身卻像是對揣摩藝術家永遠的刻板印象,而不是真正深入去探討背後的意義。僅僅在Rimbaud與Verlaine的關係上,劇本有捕捉到那份佔有與慾望的氣息。Holland雖然營造出幾幕情緒濃郁強烈到讓人無法呼吸的畫面(如一段Verlaine與Rimbaud的示愛),多數時候她感覺比較像是開了自動駕駛,畫面背後缺乏真正的感情,幾個段落總讓人覺得可以拍的更好,特別是結尾將近15分鐘左右,電影完全轉入另一個方向,原先稍微建立的感動也因此消失殆盡。
幸好,在演員上這部電影優勢相當明顯。Leonardo DiCaprio在這裡的演出沒有他現今強烈,感覺卻非常自然且流暢,把Rimbaud那份狂放不羈的特質毫不費力的釋放出來。雖然在最後的幾段他感覺有些無力,但我想劇本的問題大過他的呈現(雖然他在非洲的段落真的有點糟);一向出色但被過份低估的David Thewlis在這裡個人覺得比DiCaprio更值得稱讚。Verlaine是個幾乎完全無法讓人認同的角色:酗酒、好色、暴力、自我毀滅、卑劣的利用他人且自私。但靠著Thewlis精確的詮釋,角色的每個面向都不至於顯得虛偽,反而到最後讓人產生一種淡淡的憐憫與同情。整部電影幾乎就由他與DiCaprio兩人扛起,而以這樣的題材來說,他們某種程度上也救了這部電影。
另外一個值得一提的部分是Jan A.P. Kaczmarek的配樂。一開始會吸引我看這部電影的理由不是因為演員,而是愛不釋手的原聲帶。在電影裡,Kaczmarek的音樂不僅反映那個時代,更強化了電影的氣質,幾個各有特色的旋律搭配電影顯得天衣無縫,讓幾個原先看過即忘的畫面深深烙印在腦海裡。其他製作的部分或許沒有多值得稱讚,但也絕對不至於需要批評。
重點是,我能夠接受這部電影角色的不可理喻與自我毀滅,但我察覺不到這部電影的訊息。關於Rimbaud,這部電影有很多可能的選擇:Rimbaud為何要創作?Verlaine對他的依靠與執著?Rimbaud筆下詩篇與現實人生的反射?能發揮的空間有太多,但整部電影卻把重心放在Rimbaud與Verlaine間坦白說不甚有趣的感情上,以致於這邊即使電影有充分表現,感覺還是有些跳躍且不知所云。
這不是一部很好咀嚼的片子。而就某個角度來說,全蝕狂愛也的確不是那麼成功。它有一些令人佩服的地方,但這份佩服比較像是站在遠處欣賞,而非與電影一同參與,本身缺乏足夠發展也讓電影結束後,觀眾仍不清楚它想要表達什麼。若為了演員表現頗值得一看,但單純閱讀Rimbaud的詩我想有比較大的機率可以得到更深的感動。
- Mar 14 Wed 2007 00:08
[影評] 全蝕狂愛 Total Eclipse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