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提到黑色大理花前,有部電影一定得先拿出來一起討論:將近10年前,同樣改編自Ellroy作品的鐵面特警隊(LA四部曲的第三本)。的確,只要有看過小說的人都知道,鐵面特警隊頂多只能說"參考"Ellroy的原作,從陰謀本身到角色設定幾乎清一色被大幅修改。然而,鐵面特警隊仍被視為改編電影的完美成就之一,原因無他,就是因為編劇跟導演都能瞭解,改編一本七百多頁的小說,想要面面俱到又淺顯易懂,對像Ellroy這麼複雜的作品而言簡直是痴人說夢。在權衡之下,編劇聰明的選擇把重點放在敘事,讓電影本身即使少了原作裡的複雜多元,卻仍成為一部緊湊細膩的電影。



而敘事也是黑色大理花懸案徹底失敗的地方。的確,做為Ellroy的早期作品,小說本身無論是角色刻畫或情節鋪陳都缺乏日後Ellroy的尖銳豐富,而在故事上也有架構稍嫌鬆散的問題。但就像頂上所說,故事本身只是電影改編的參考,真正的劇情仍然需要靠編劇的技巧去連結,而段落與段落的連結便是編劇Josh Friedman顯得一無是處的地方。的確,黑色大理花懸案相較於鐵面特警隊顯得更忠於原著(只是單純程度的問題),Friedman也據傳花了相當多的時間與心力在改編這個劇本,但就一個整體而言,黑色大理花完全沒有一個可以做為主線的故事,僅僅是無數破碎段落的拼湊,就彷彿Friedman把原作撕成碎片後拋向空中,按照掉落順序決定篇幅與順序。無數沒有意義的劇情佔據了大多數的時間,而Dahlia之死的迷團卻又埋在混亂草率的鋪陳間(原作裡Bucky花了三年才破案,這邊只花了一個禮拜),枉費了故事本身的曲折離奇。更不可原諒的是,原作裡那份細膩描繪病態心理與扭曲慾望的特徵(Ellroy正字標記)被大筆一揮、雙手一攤帶過。的確,Friedman勉強做了個收尾,也的確在自行調整的部分(如Lee的命運)也算是達到要求,但不管是就小說閱讀者亦或觀影者的角度,這個劇本都只能說是慘不忍睹,搭配不知道哪個天才翻譯的鳥字幕,簡直跟Dahlia的遺體一樣支離破碎。



而Brian De Palma的執導也同樣令人作嘔。對,他在布景與考據上,接近於無懈可擊;對,他的攝影運鏡之多元與炫技令人嘆為觀止;對,他有拍出50年代黑色電影的質感;對,他的動作場面調度是真正一流大師的手筆,但就像好西裝並不會創造好紳士,好製作也不會等於好電影。一部電影的靈魂應該在它的敘事,在它的精神,而不是一種接近自戀的賣弄。更可悲的是,De Palma過度玩弄拍攝技巧,反而使得特定段落充滿匠氣,達到原先預期的反效果。搭配Friedman不知所云的劇本,兩個人就這樣沈浸在自己的小小世界裡,與觀眾的情緒徹底脫勾。



演員算是整部電影較為樸實的一環,但即使在這邊也充滿失敗的選角。先說好的部分,Josh Hartnett的確是個演員,不單單只是張帥臉(題外話,他的屁屁還真結實)。或許他沒有這類電影需要的那種狠勁或複雜,但至少有展現一定的情緒幅度、Aaron Eckhart努力救回Blanchard這角色,但到頭來也只是從失敗轉為平庸、Hilary Swank頗為兩極,有些時候她有展現那種肉慾的美,但又有些時候她感覺純粹不適合、Mia Kirshner的Dahlia戲份比起原著暴增許多,不過她也算是整部電影為一比較沒得抱怨的演員。壞的呢?Scarlett Johansson再次證明她在愛情不用翻譯裡的表現只是曇花一現,說是角色寫壞了也罷,她在這裡不管長相氣質亦或特色都與Kay這個角色不合、Fiona Shaw演起Ramona Linscott不只用力,簡直像拿鐵鎚在敲打神經,過頭到可笑、John Kavanagh若隱若現的愛爾蘭腔我想就別提了。



製作上,這部電影肯定有奧斯卡水平。從華麗到快要"溢"出來的搭景與服裝設計,到Mark Isham讓人會心一笑的配樂,到燈光或攝影,這些都是真正一流的表現。可惜塞在這樣一團亂裡頭,枉費了這麼高的水準。



黑色大理花懸案的原作或許不是Ellroy最好的一本小說,但在探討角色的心理與陰謀的刻畫上,已經可以感覺到日後Ellroy成就如White Jazz、American Tabloid的雛形,也隱約暗示他作品裡一再出現題材與作者本身的糾葛。相對來說,電影既缺乏深入的角色心理,也提供不了足以吸引注意的撲朔迷離,更無法做到最基本的完整呈現故事原貌,僅僅是導演在欣賞自己銀幕後的水中倒影,不僅浪費了大好的故事題材,也枉費製作團隊的美麗成就。一次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失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kdresd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