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Morgan是個我頗心儀的好編劇。他的專長在於利用既有存在的角色,賦予他們豐富深刻的個性,再把這些角色放進現實的故事中。以他近期最成功的一次-黛妃與女皇來說,在現實事件發生的架構中,Morgan填補了事件與事件間敘事的縫隙,以補充細節的方式讓故事更加完整,並同時賦予每個角色足夠空間與篇幅來展現出獨特的一面。不幸的是,每個創作者遲早會有失誤的時候,而現在在美人心機中,輪到Morgan失誤了。
比起這兩年口碑出色的黛妃與女皇或最後的蘇格蘭王,Morgan的美人心機是一大退步。的確,Morgan成功的方程式還是在那:一段具有張力的現實故事(至少部分現實)、有機會可以顯得立體的角色,以及故事與故事間有機會存在的衝突和深度。只是,在這裡我們面對了一個很尷尬的處境:正史部分遠較野史來得有趣。試想,在我們左手邊,是英國最有衝突性的國王之一亨利八世,講的是他幹出宗教史上最驚天動地的大事之一:婚姻問題以及創立英國國教派;在我們右手邊,是兩個姊妹為了家族和自身野心決定往上爬的不甚可信故事。兩相比較一下,孰優孰劣便顯而易見。因此,Morgan在創作上便已經面對了題材上先天的侷限:而這也反映在他的創作上,使得後半段真正進入亨利八世婚姻問題的部分,遠比前半段兩個女生向上爬的過程要來得有趣。不可否認,他還是在劇本裡加入了如女性自覺、家庭權力渴望等元素,讓電影不致太過乏味,但就故事本身而言,電影在開場便已陷入泥濘。
而Morgan自己也有明顯瑕疵。比起過去,美人心機中的角色-精確的說Anne和Mary兩個主角-要顯得平板許多。Anne的個性從開始便未確實建立,所展現出的改變顯得粗糙突兀,就只有在最後面才展現些許的特質;Mary更是慘不忍睹,從頭到尾,這個角色不是沒有個性,而是個性平板乏味,始終無法吸引到觀眾的注意或關心。Henvy角色本身雖優於兩個女主角,但導演的處理以及演員也奪走了角色一度有可能擁有的深度。而在主角都有問題下,Morgan的劇本又往往是以角色作為敘事的動力,自然便毀了電影多數成功的機會。
不可否認,演員也沒幫到太多忙。兩個主角裡,Natalie Portman明顯是表現較為出色的一個。扣除開場時的過火,她在故事移至倫敦後表現有明顯進步,展現出角色寬廣的情緒幅度-不管這些情緒有多突兀。相較於她,Scarlett Johansson則是讓原先已顯沈悶的角色更加無趣,觀眾既不關心、也不在乎Mary,她也就這樣隨著角色載浮載沉,很快消失在觀眾腦海裡。我很喜歡Eric Bana,也認為他是個有天分但被忽略的演員。但在這裡,選擇Bana演出Henry感覺是個錯誤。不是說演員不好,而是選角本身感覺有些不恰當。Bana那份壓抑但激情的演員特質演出Henry這樣一個花花公子顯得有些格格不入,Bana也缺乏了某些演出英國國王的特質,即使他本身的演技有發揮仍感覺某種程度上水土不服。配角部分算是有好有壞:David Morrissey演得太過火以致有點可笑,Mark Rylance的Thomas感覺有發揮空間卻無事可做,唯一比較突出的是Kristin Scott Thomas的Lady Elizebeth,展現兩個女主角所缺乏的強烈個性和智慧。
美人心機的導演Justin Chadwick明顯感覺有些經驗不足。的確,他具備足夠的技巧與電視經驗來做拍攝,某些段落的取景如法庭審判也有相當程度的美感,但多數時候,他讓人感覺很無趣。這一方面反映在緩慢的步調上,讓原先已不甚有趣的故事更顯冗長,一方面他始終無法帶出電影裡的張力:性愛場景缺乏熱情、男女調情感覺拘束、法庭審判感覺無力,整體而言便是四個字:電視電影,而且是拍得較沈悶的BBC電視電影。倒是製作上仍有一定水準,雖然我對Anne的服裝設計有些許意見。
所幸,當進入電影最後半小時,隨著故事回歸正史,電影的情緒也隨之增強。這邊原先的沈悶被強烈的狗血所取代(不過也或許那個年代就是這麼一回事),Morgan的劇本將事實與野史結合得較為流暢,而演員如Portman也把角色的情緒溫度往上拉了一兩度,讓美人心機有了個比起前半段讓人滿意許多的結局,算是幫了電影一個大忙。
終究,美人心機算是一部拍壞了的伊莉莎白前傳。電影本身後半段的故事,搭配最後演員的增溫讓電影免於被永久遺忘。但考量到這部電影所投入的資源演員,這仍是一次失敗。美人心機就像是BBC的古裝電影:製作水準精良、演員有天分,但感覺卻是沈悶無趣-遺憾的是現在很多電視電影水準都在這之上(瞧瞧大西洋另一端的HBO)。
- Apr 14 Mon 2008 09:08
[影評] 美人心機 The Other Boleyn Girl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