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skdresden/4a3b645e1edd9.jpg)
Marc Forster是個非常難以歸類的導演。讓我們看看他從2000年到現在的幾部作品:沈重壓抑的擁抱豔陽天、充滿幻想與純真希望的尋找新樂園、評價慘不忍睹的恐怖片離魂、細膩有趣的口白人生,以及現在的口白人生。在這裡頭有嚴肅的劇情片、怪異的恐怖片、輕鬆的小品劇情/喜劇片,通通擠在短短6年之間,很難想像這是出自同一個導演之手。然而,Forster還是有其明顯特質:他擁有可以帶出題材平凡中有趣或迷人的一面,為簡單的故事增添許多色彩,這點在他到目前為止最成功的兩部電影-擁抱豔陽天和尋找新樂園便已顯而易見。然而,他的優勢在於他保守、細膩的一面,而非大肆宣染和狗血。單就這點而言,選他做為追風箏的孩子的導演,無疑是犯了個致命的錯誤。
追風箏的孩子最大問題在於,整部電影缺乏情緒張力到一種令人難堪的程度。即使沒有看過原著小說,電影中許多元素諸如友誼的背叛、異國社會的排擠、贖罪以及過往的人事已非等,在搬到大銀幕時都有震撼或感動人心的潛力。但要注意的是,戲劇張力不等於狗血。後者是毫無意義的濫情,前者則是把議題中的情緒,用較為直接且強烈的方向傳達給觀眾,即使電影本身充滿各種煽動性題材,一樣可以拍得很有品味。明顯地,Forster並不瞭解這兩點其中任何之一。從頭到尾,追風箏的孩子始終有種隔靴搔癢的遺憾。明明直率或平鋪直述即可以達到的效果,Forster卻硬是把電影拍得保守且無力。就彷彿他有本事拉出平凡中的奇幻,卻無法掌握不平凡中的情感。這與其說是技巧不足,不如說是導演品味的問題。如電影中的製作便也符合這種清淡典雅式的風格,畫面簡潔卻缺乏情緒。這樣的品味可以拍出非常傑出的家庭小品,但在面對追風箏的孩子這種題材,就明顯顯得不足。
同樣有嚴重瑕疵的,是David Benioff的劇本。我到目前為止仍為看過原著小說,因此無法針對小說與劇本之間的差異做出比較,但劇本本身即使不論是否有吻合原作的精神,都是問題重重的作品。感覺上,Benioff面對他所擁有的題材,卻完全不懂得作出取捨。許多部分如Amir在美國的生活、Amir父親的刻畫、Amir離開阿富汗的過程等,或許在書中佔了相當比例,但在有限片長的電影中卻顯得毫無必要。畢竟,如果這部電影是有關於Amir與Hassan的友誼,則這些段落毫無幫助(至少,電影的拍攝感覺上是毫無幫助);而如果這也是故事的一部份,塑造Amir這個角色的工具,則劇本裡的運用粗糙到令人難堪。感覺在有限片長裡,Benioff什麼都想說,又缺乏掌握大量不同題材的技巧,於是造成電影裡什麼都有一些,卻什麼都不重,對電影本身的情緒張力更是一大傷害。尤其結尾前一段高潮,更是被拍得無力到令人無奈。
所幸,追風箏的孩子還是有其出色之處,那便是演出Hassan童年的Ahmad Khan Mahmidzada。Mahmidzada把角色那份對朋友的忠心耿耿、個性上的憨直,以及帶點童稚的穩重樸實演得渾然天成。他明顯是整部電影裡最搶眼的演員,也讓前半段有他的部分,即使故事本身問題重重,仍具有一定的可看性。其他演員在電影裡只能說盡責但不搶眼。至少,未及Mahmidzada的優異。
諷刺的是,這部電影最吸引人的幾段,反而都是最不需要的段落。Forster細膩的拍攝方式在幾段情感較為內斂的場景展現無疑,特別是Amir初到美國之後的一段日子,這個段落似乎毫無存在的必要,卻又拍得如此好看動人。而片尾一段放風箏的場景,更是全片少數真正有能力撼動人心的段落。
遺憾的是,這些情緒來得太少、太不頻繁且太晚。大多數時候,追風箏的孩子只是無奈地攤在那,試圖要傳達故事本身所隱含的張力,卻又顯得如此彆扭疏離。我對Forster還是很有信心。給他適當的題材,他一樣可以拍出優秀的作品。而追風箏的孩子,只能說是導演與作品間水土不服下,創作者能與不能的犧牲品。但,如果這樣,恐怕007第22集是凶多吉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