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skdresden/4a3b647f7e60b.jpg)
私人生活姑且不論,Billy Bob Thornton肯定是當今好萊塢最好的演員之一。但在他多變的戲路(能從NASA指揮官演到酗酒聖誕老人的也實在不多)之外,他在銀幕背後的才華卻很少為人注意。96年的彈簧刀算是Thornton真正一鳴驚人之作,在這部他個人的獨腳戲裡(他一人包辦了編劇、導演跟演員),無論在銀幕上或銀幕下,他都展現出難以置信的眼界與思緒,讓整部電影雖然已經有了一段歲月,現在看起來卻依然光輝如新。
Thornton最成功的地方,在於他把整個故事與電影本身保持在一個最簡單的狀態。在一部長達2個半小時的電影裡,從頭到尾重要演員也不過半打左右,而故事本身更是單純到幾乎只剩下前提框架而無劇情(簡單說,一個智能障礙努力在犯罪後努力重新回到社會的故事)。然而,這部電影的重心是放在角色研究上。從頭到尾,Thornton只是致力於讓我們看見角色本身的成長與互動,讓我們瞭解這些角色的選擇與個性,然後再慢慢讓角色與一開始有所區別。他的劇本雖然內容單純,卻在角色的刻畫上有著相當細膩的筆觸。可以讓角色真正有所成長的編劇並不多有,但能夠精確詮釋成長理由與成長過程的編劇更是少有。在這裡Thornton真正做到了,特別是主角Karl,更是展現了他身為劇作人無比的技巧與用心。
而提到Karl這個角色,就要與Thornton本身身為演員作為連結。或許在多半人心中,Thornton招牌的角色是以滿嘴髒話、菸酒不離手的地痞流氓為主,但這裡的Karl卻是他從影至今最有挑戰性也最不同的角色。Thornton不僅精確表現一個智障的外貌與特性(天知道他怎麼學的),更重要的是,他讓這個智障不只是單純的與他人異常,他展現出Karl的內心世界,展現出他的孤單、恐懼,後續的溫暖、關懷,以及電影最後的決心和成長。比起如阿甘這種始終如一的角色,Karl在片中經歷了一次蛻變,而靠著Thornton,這場蛻變的每個階段、每個情緒都被他演的絲絲入扣。透過Thornton,我們理解了Karl在怪異的說話方式、肢體語言與表情底下,他做出每個選擇的動機與堅持,以及那份豐富的內在。
同時,Thornton的執導技巧,或許未到達他在編劇與演戲上的水平,仍有相當高水準的表現。他精確捉到南方小鎮的那份純真與獨特性,那份人心的單純與善良,但多數時候,他只是靜靜的隱藏著在鏡頭後,用最簡約的風格帶出銀幕上的故事。某些時候,他的執導有些過度濫情的問題,但在這樣一部情緒被控制壓抑到最深沈的電影裡,某些情緒的爆發反而更顯感人,尤其電影最後的半小時,更是集催淚片段之大成。或許有些時候可以感覺出他在擔任導演一職的略顯生澀,但毫無疑問他很清楚自己要什麼,也很清楚知道這部電影角色與劇本才是主角,這也讓他在導演這部份表現已相當稱職。
至於電影其他元素呢?小時候的Lucas Black跟現在差不多,有演技只是展現的時候不多,他與Thornton間有著明顯火花倒是無庸置疑;Dwight Yoakam的Doyle是另一種壞到骨子裡的反派,讓我們看見惡魔也可以存在於最簡單的地方;John Ritter的Voughn一開始雖顯得有些惱人,但到最後仍轉變為電影裡相當討喜的角色;Natalie Canerday的Linda表現的空間不多,但她與Thornton在片中有幾場相當精采的對手戲,特別是一段夜間兩人對話,更是在簡約中直觸人心。在製作上整部電影一切從簡,或許不是多麼引人注意,但至少有著樸實無華的優點。
彈簧刀最感人之處,在於它真正在乎且關心他的角色、人物與情緒。這部電影不是拍來賺人熱淚用,只是靜靜的展現一個人的毀滅與救贖。但那份客觀隱藏不了底下波濤洶湧的情緒,也讓這些感觸浮上檯面時更有震撼力。或許這部電影在外觀上並不引人注意,但只要給它足夠時間,它一樣可以發光發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