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我唯一一本買過的BBC古典音樂雜誌上,有一小段對某音樂家的訪談,在提出她(忘了音樂家是誰,只記得是個女的)最常聽的cd時,她選了一張Pierre-Laurent Aimard彈奏的Ligeti鋼琴作品。理由是因為某次她開車穿越沙漠時,廣播剛好在播這張唱片,沙漠那份寂寥搭配音樂,感覺是再貼切也不過的組合。



也就是衝著她這段話,這張cd得到了被購買的機會。甚至是當先前收藏大清倉時無意間賣掉它,仍然在現在稍有能力時,趕緊將它重新找回。三點多騎著車,穿越除了引擎跟冷風(冬天真的快到了)外寂靜無聲的敦化南路,即使耳旁是Schumann的鋼琴協奏曲,腦海卻是不停播放這張cd:那份孤單與冷淡,一種現代的疏離感,配上昏黃街燈與路樹剪影是如此貼近。



好久沒有一個人這樣靜靜過深夜:到誠品挑cd(衝著有24小時營業書店、唱片行還營業到2點這點,我想我怎樣都離不開台北);到京華城看深夜的電影,順便搭配單人份爆米花可樂(奢侈惡習);在街上隨意放慢加快穿越減速以享受夜晚,只差24小時網咖,自己彷彿又回到大一,那段會為了在書店裡過夜、喝咖啡看晨曦感動不已的日子。



在回家那一刻,所有感覺又找了回來。只是這一次,自己開始慢慢接受自己孤單的事實,開始慢慢面對個性的殘缺與瑕疵。那份抑鬱苦悶被帶著遺憾的溫暖圓滿取代,靠著自己的小小放縱與衝動,夜晚仍然能如此愉快。



也因著這些放送與衝動,在Zimmerman拉的Tchaikovsky小提琴協奏曲裡,我找到高中對這首曲子的瘋狂迷戀與大學的重溫驚喜(天知道我還曾經為自己聽這首曲子的心路歷程寫過文章);在Grimaud與Salonen合作的Schumann鋼琴協奏曲裡,我找回第一次聆聽這張新錄音時的感動;在Grimaud與Mork合作的Brahms大提琴奏鳴曲裡,我發現,這樣詩意的悲傷,與停車那一瞬間,看著家門口微弱燈光的情緒,是如此匹配。



只能祈求,如果注定要孤單寂寞,至少有這些,小小的放縱與衝動相陪。用這些未來的痛苦,換來當下的溫暖。消費未來?或許。但至少,擁有片刻燭光,總勝過茫然生活不知所措的一片漆黑。當他人準備早起時,我將進入夢鄉,而偶爾,只是偶爾,我會為了自己的缺陷感到沾沾自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kdresd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